一个时辰是两个小时。在中国古代,一天被分为十二个时辰,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。这十二个时辰分别是: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时。
一个时辰是多久
关于时辰的长度还有另一种说法,即一个时辰等于八刻,一刻约等于15分钟。根据这个计算,一个时辰就是120分钟或者2小时。
在古代文学作品中,时辰的运用非常普遍,如《李娃传》中“至午时,来而张目”。这里的午时就是中午十一点至十三点。
除了时辰,古代还有“刻”的概念。古代一昼夜分为一百刻,一刻相当于现在的14.4分钟。在中国古代文化中,还有“时”和“分”、“刻”和“字”的对应关系。比如一个时辰为120分钟,分、字和现代的分钟和小时的换算关系类似。